近年来,宝林镇人大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法及四川省实施办法,通过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做到“九个坚持”,实现“九个确保”,推进乡镇人大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准”字为尺,不偏方向,瞄准监督靶心。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监督工作的根本遵循,科学谋划方向,选择监督议题,力求监督工作用心用情、聚焦聚力。一是坚持围绕中心,确保监督有“高度”。牢牢把握人大的政治机关属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扣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决策部署,聚焦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精心选定监督议题,确保监督工作与全县全镇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充分体现监督工作的政治性。二是坚持汇聚民意,确保监督有“温度”。牢牢把握人大的代表机关属性,进一步畅通代表联系群众渠道,通过深入调研和代表“家站”“群众码上说、代表马上办”等平台和渠道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再将民情民意转化为监督议题。针对宝林镇车站花园小区居民购房10余年未办证的历史遗留问题,督促镇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力度,助力83户成功办理房产证,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践行监督工作的人民性。三是坚持把握重点,确保监督有“精度”。牢牢把握人大的工作机关属性,根据本乡镇工作实际,每年确定3个议题作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比如,2023年重点监督田长制、耕地进出平衡、农村宅基地两项改革工作,2024年重点监督乡村振兴、交通建设、燃气安全工作,2025年重点监督土地二轮延包、高标准农田项目、“三资”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
二、突出“严”字发力,不走过场,织密监督网络。始终把依法监督、严格监督作为监督工作的根本要求,健全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力求监督工作有力有威、有为有位。一是坚持组合出拳,确保监督有“广度”。把人大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专项监督和职能监督、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与视察调研相结合,实现由单一监督向组合监督转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工作体系,提升监督工作整体效能、刚性权威。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确保监督有“深度”。对视察、调研、接待群众中掌握的各类问题,结合届内县委巡察、镇审计站对村(社区)“两委”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反馈,系统梳理、整合归类,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主体与整改时限,推动政府工作做实做优、取得突破。三是坚持联动协同,确保监督有“力度”。加强与上级检察院、镇纪委等部门的协作,推动人大监督与其他监督形成合力。对镇政府办理县检察院关于依法履行机动车维修行业废机油污染环境防治责任的检察建议书情况开展专题视察,与镇纪委联合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题调研,实现多重监督有效衔接、有机贯通。
三、突出“效”字托底,不问虚功,提升监督实效。始终把推动落实、提质增效作为监督工作的根本目标,强化跟踪问效,健全闭环机制,力求监督工作见行见效、出色出彩。一是坚持跟踪问效,确保监督有“硬度”。把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回头看”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交办—督办—反馈—测评—跟踪”闭环机制,对代表建议持续跟踪。去年5月镇人大代表陈卓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工作的建议》,9月镇相关部门办结并进行了回复,今年7月组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工作专题调研,推动代表建议真办理、有回音。二是坚持久久为功,确保监督有“韧度”。将一次性监督向持续性监督转变,针对一些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督,确保监督工作不断档、不松劲。连续三年对群众高度关心关注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开展监督,积极推进宝林镇集中供水站项目建设,推动重点项目真落地、有结果。三是坚持讲好故事,确保监督有“亮度”。加强监督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融媒体、政务公开栏、镇村广播等渠道,生动讲好监督故事,及时公开监督过程与结果,提升群众知晓率,实现监督工作从“做得好”向“讲得好”“看得见”转变,推动监督工作真出彩、有亮点。